老科技之星
当前位置:首页 > 金秋乐园 > 老科技之星
填进夙愿的人生履历——湘潭市雨湖区泉塘子农技站站长李罗斌

填进夙愿的人生履历

——湘潭市雨湖区泉塘子农技站站长李罗斌

【演讲文稿】

若将人生之旅当作一次漫长的格式履历填写,最快乐的那一格是哪?有人说,应该是入职的填写,因为,那张表上填进的是以独立的人格和充满希望的未来;也有人说,应该是走向结婚登记处时的登记,因为,从此开始的填入不再是未婚而是与爱人比翼齐飞的发奋;还有人说,应该是在填写入党志愿书的那一刻,因为崇高的向往终于会在那次填写之后所做的一切就是履约自己的政治承诺。但是,对于一个一辈子都在呕心沥血地脸朝黄土背朝天,亦或在实验室里显微镜下执拗于土地丰登栽种的农业技术探索的人,最快乐的填写是2002年在退休的表格中写上自己的姓名,然后以放飞的姿态在灿烂的暮光天空中,无拘无束自在飞翔而天伦尽享,安度晚年。尽管有些遗憾,有些缱绻,完成了退休的各项填写,他如释重负地回到家,向堂客报告了他人生中的这一喜悦。这位农技师就是湘潭市雨湖区泉塘子农技站站长李罗斌。

上述各种人生履历,李罗斌都填写过了。就象入职有职业规划,退休也有退休打算一样,李罗斌在临近退休的日子里也为自己的作了打算,比如,利用自己的余热,操度起自己土木基建的老本行而挣点细软,让晚秋的自己和老伴也多些殷实,也多一些生命中忽略的浪漫;同时闲暇中去看看名山大川,走走斜阳古道;然后尝尝美食,观观云海;再东临大海,南听丝竹,北登长城,西望长安。于是,他早早地打点行装,准备一段观天下而愉悦人生的旅游。

然而,一切还没有开始,市委来人要求他不要离开岗位,并举出了很多理由,都被他拒绝了,而最后一个理由摆在他面前时,李罗斌几乎怔住了,来人告诉他,强烈要求市委返聘李罗斌为农技站站长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且年龄比他年龄还大一个年轮,且依旧在岗,且与他有着三十年亦师亦友的情感。李罗斌顿时感到有一种天命不可违的应允。于是,他默默回到自己的岗位。

俗话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耳顺,已经耳顺之年的李罗斌很清楚自己这辈子注定就是干水稻的,丰登,是他毕生的夙愿。如果说前三十年苦心孤诣的那片农田是源自父辈温饱,那么,后三十年潜心于杂交水稻的研究与增产,就是袁隆平那高山仰止的情怀激荡,特别是院士将“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泉塘子实验基地”金质招牌挂在了农技站大门口,他感受了沉甸甸责任,沉甸甸的托付和沉甸甸的担当。加之党和国家领导人视察农技站的殷殷嘱托;还想起了自己作为中共党员入党时自己的铮铮誓诺,以及深沉其中的希冀,荣耀与担当。一天未歇便重归那片青山绿水涵养的田畴,义无反顾地回到了泉塘子农技站,继续支持院士的杂交水稻为要义的农业科技推广,继续为三农服务,继续起履诺“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泉塘子实验基地”站长的职守,全身心投入到农业新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上来,启势他花甲之后关乎土地与民以食为天的神圣履责。

从那开始,开春的田垄里依旧有他日出而作日落而归的耕种身影,仲夏的稻浪中仍然有他行色匆匆的来往脚步,秋收的谷场上还是他乐不可支的喜笑颜开,而冬雪中油菜地的总少不了他聚精会神的关注。昨天还在田垄里,今天却出现在国际水稻的交流会上,前些日子还在全国人大会或党代会上议政大业,而过些日子又在泉塘子的田亩里观察秧苗的长势。翻阅资料,查找信息,记录数据,制作标本,一个视农技站为家,将丰登的稻穗看成宝贝的农技老人,开始了那片土地的苦心经营和人生更加辉煌夕阳之旅。

是啊,苦心经营了几十年的农技站是一个集信息,技术,研发和服务的三农驿站,不但积攒了先进的杂交水稻栽培技术,资本与品质,更重要的是作为湘中腹地纵横阡陌的现代农业技术风向标,并在杂交水稻栽培技术上“上有天堂,下有泉塘”的美誉。重返岗位的李罗斌果然不负众望,带领大家创造出一系列成果,2003年种植的超级稻亩产实现了807.4公斤;被评为全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2004年他研发并推出的“双超配套高产栽培模式”和油菜稻田免耕直播技术高产达200公斤。2007年农业部专家亲临农技站视察和鉴定杂交水稻新品种,2008年第五届国际(长沙)杂交水稻研讨会现场观摩活动在泉塘子进行,袁隆平院士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泉塘子中试示范基地”再次授予。从那以后,根据袁隆平院士的安排,基地承担了三一粮食丰产工程,所创造的几种模式平均实现亩产1280公斤。着实把泉塘子农技站打造成世界杂交水稻研发的引擎和领军。2014年《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2011——2015》启动了长江中下游双季稻区早籼晚粳战略,泉塘子农技站承担了项目的研发。在李罗斌的带领下,全站人员凝心聚力,众擎易举,经过省农委专家收割测产,胜利实现亩产969.35公斤,晚粳比晚籼超出200公斤。完成了“藏粮于地,藏粮于科技”壮举。

就是这样十几年过去,凭着对土地的那份执着和对田畴的那份热爱,李罗斌不但成就了泉塘子声名天下的奇迹,重要的是为院士的研究课题提供了“半亩方塘”和“云影天光”的晴天朗地,让的大师的研究总有创意,科研总有践行,成果总有聚落。让杂交水稻以及从水稻延绵数千年的农业步入科技的康庄大道后,成为富庶农民,饱暖天下的源头活水,让国人牢牢地捧着自己永不饿殍的饭碗。于是,人们终于明白,当年袁隆平院士为什么千方百计挽留李罗斌的用意,有着多么令人折服道理。特别是——当他用自己壮士暮年开创关于再生稻和富硒营养稻栽种并获取成功之后,将吃饱的概念升级为吃好、吃得安全、吃出健康、吃出长寿来,更有营养的高端时,人们骤然明白,这位一辈子都在与水稻,与油菜,与田地相伴的农技人,与他的宗师袁隆平院士一样,是时代的夸父呀!

李罗斌今年已经76了,即将步入耄耋之年,但他仍然在农业科技一线一丝不苟地继续他人生的栽种和生命的履历填写,可谓“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有一天,老伴问他,哎,你什么时候带我去旅游啊?老李说,再过几年吧。过几年我们的再生稻高产了,富硒营养米技术更加成熟了,我们就去一个开满鲜花,缥缈稻香的美好地方养老。老伴笑了,他说的那个地方不就是泉塘子农技站吗?

而今,这里不仅有5000亩杂交水稻示范田园,三千亩山连水接的绿水青山,同时为一处集农业科技,绿色食品,农业休闲于一体的观光地和湖南省农业旅游示范点。更是我们习总书记说的“金山银山”的所在。李罗斌就如同这域茂林修竹,良田美墅的山长,守着这片山水,守着不忘初心,守着现代农业科技的前沿一线和习总书记关于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昭示,履约一个共产党人许诺的忠诚,续写人生最为华美的词章!

2018.10.8

上一篇:汗水洒一路 功成茶更香——赞         下一篇:老专家凸显新作为——记湘潭市老
版权所有:湘潭市老科学技工作者协会 备案号:湘ICP备18014771号-1 技术支持亿度网络

湘公网安备 43030202001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