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报告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研究 > 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湘潭市老科技工作者协会

2018年10月)

为了推进乡村振兴和精准扶贫,加快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今年至10月,我会就加快全市茶叶产业发展的课题进行了调研。调研组由蒋国梁会长带队,先后赴湘乡、湘潭县、岳塘区和雨湖区的10多家茶企(基地)进行实地考察,了解情况,与管理和技术人员进行座谈交流,还赴桃源、安化县学习取经。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湘潭茶叶产业发展有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时期、较好的基础、良好的品牌。茶叶产业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扶贫的地位、作用越来越重要和突出,在促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等方面前景广阔,值得大力发展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

一、我市茶叶产业发展历史和现状分析

从历史发展来看,湘潭茶叶栽培始于西汉,有近2000年历史。从1958年起到70年代末,全市普遍开荒种茶,茶园遍及岗地、丘陵、低山。上世纪70年代达到鼎盛阶段,茶园面积最高达10余万亩,种茶、制茶企业共计30余家。在上个世纪50年代,湘乡市(原湘乡县)就被列入“全国百强产茶大县”之一。在茶叶品牌方面:韶峰茶厂生产的韶峰茶,1987年获湖南省乡镇企业优秀产品奖,机制炒青绿茶、手工制作炒青绿茶于1990年获省优质茶称号,1991年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优质产品奖和湖南名茶,同年,在“中国杭州国际茶文化节”上获一等奖,1994年获北京第二届名优茶叶国际金奖,还相继荣获农业部全面质量管理杯奖、省人民政府新技术、新产品创新杯奖等荣誉,茶叶不仅销往全国各地,还远销罗马尼亚、加拿大等国家。这些,都为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

从现实来看,经过40多年的发展,我市茶叶产业已经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到2017年底,我市茶叶总面积5.57万亩,采摘面积5万亩以上,无性系茶叶面积2万多亩;按茶叶消费情况分析,40%左右的采摘面积用来生产商品茶,60%左右用于自身消费。全市已形成有特色、有规模的茶叶企业(基地)20家,茶叶基地种茶面积近3000亩,年产茶叶2万斤,产值达2000万元。我市茶叶生产也不乏典型。湘潭县杨嘉桥镇羊鹿茶业有限公司,是上世纪70年代的乡办集体企业改制的私营企业,在湘潭县杨嘉桥镇、乌石镇拥有三个基地1000多亩茶园,系目前我市规模最大的茶叶生产加工企业。高档羊鹿茶每公斤高达5000元,产品供不应求。2014年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600万元,利润500万元。就是新近发展的水府庙库区毛田镇也建有多个茶叶企业,茶叶种植面积已经达到10000亩,拥有香妃茶叶、水府湘茗、香露红、双建、坪花等5家茶产业公司(合作社)。如,喻金文创办的合作社所研制的“香露红”红茶,去年在湖南省农博会上被订购一空,今年,又投资300多万元新建了现代化茶厂,每年可生产茶叶100吨。在我市还形成了在全省有影响的茶叶品牌10多个,在茶叶专业技术人才方面,我市有4名湘潭籍的全国知名茶叶专家,如杨伟丽、肖力争、王润龙、文中明,且都在中国茶叶协会、省农科院茶科所供职,或在市外领办茶叶龙头企业,而且都是黄金茶、红茶、绿茶等茶类的专家。还有,我市处于丘陵地带,气候宜人,适宜茶叶生长;通过一系列环保措施,土壤、水质等大有改善,适应了茶叶的有机、绿色、环保发展的要求;此外,从生产加工都有一整套比较完整的技术流程。这些有利条件和因素,将成为湘潭茶叶产业持续发展的强大后劲、坚实基础和有力支撑。

二、加快湘潭茶叶产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从当前国家和省市出台的有关政策来看,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振兴处在一个极为有利的关键时期,也为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因此,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已站在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和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是湖南“千亿湘茶”战略为茶叶产业发展提供了新一轮机遇。目前,湖南正在实施“千亿湘茶”战略。全省许多市州、县(市)都在把发展茶叶产业作为重要的抓手,掀起了新一轮茶叶产业发展的热潮。如安化县明确了“扩基地、强企业、响品牌、提品质、扩市场、重监管”的产业发展规划,提出了建设60万亩茶园,年产量15万吨,综合产值300亿以上,年税收10亿元作为新一轮茶叶产业的发展目标,桃源县也提出了2018-2020打品牌、2020年大发展的思路,我市茶叶产业如果在全省“千亿湘茶”战略实施中审时度势,抓住机遇,大力发展,将对精准扶贫是一个有力的推动。

二是茶叶产业发展顺应了产业振兴的现实需要。国家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和举措之一。湘潭作为农业大市,湘潭县、湘乡市又作为人口和农业大县(市),推进乡村振兴,做大做强农业产业,产业振兴乃是当务之急,而茶叶产业的发展则应作为农业产业振兴的重要途径,作为乡村振兴的主攻方向。

三是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供给则改革为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根据调整产业结构的要求,从今年开始,我市将有40万亩耕地退出粮食种植,转入非粮种植用地,并要求在有条件的地方尽可能集中连片,形成“一县一特”、“一特一片”的产业发展格局。也为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契机,可以茶叶产业为主导,在我市形成“一县一特”、“一特一片”的茶叶产业发展格局,以茶叶产业的发展,解决我市退出粮食种植后40万亩耕地种什么的问题。

四是茶叶产业的发展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它既是大众产业,又是优势产业,既是传统产业,又是拳头产业。种植面积广,适用性广,产出周期长,一般都在10年以上。同时,适应连片种植和农民单户种植。

五是茶叶产业发展的优势明显。相对于其他经济作物而言,茶叶的经济效益可观,还可解决销路不畅、品质变异、种植、生产成本高而季节性强的问题,同时,茶叶产品宜防腐、宜储藏、是零风险产业。在调研时,我市一些茶企负责人算了一笔帐,按每亩茶园采摘20斤清明前茶、每斤500元计算,每亩的经济效益为10000元,远比其它经济作物高。

六是发展茶叶产业是促进农民就业、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茶叶产业在促进农村就业和农民增收方面的效益是显而易见的,同时,又是长效和常态化机制。我市几家主要茶叶企业,每年雇请的农民工近2000人,有效地解决了当地农民再就业的问题。如羊鹿茶业公司,每年通过临雇农民采茶,为周边农村提供了300多个就业岗位,农民进入茶叶基地采茶、制茶,每户农民年可增加收入5000元。

七是茶叶产业发展已成为我市的新一轮商机。如湘乡市毛田镇提出了“培育万亩茶园、打造10亿元产业,打造1至2个国内知名的茶叶品牌,重塑‘毛田茶叶’,让毛田3万多农民受益”的目标,这说明,他们看到了茶叶发展的广阔前景,看到了毛田依临水府庙库区得天独厚的条件,从而把规划茶叶产业的发展作为振兴毛田经济的支柱产业。就是我市的老茶叶基地,也看到了茶叶产业新一轮的发展机遇,并提出了新一轮的发展目标。如,湖南龙凤庄园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就提出打造“百泉湖万亩茶叶基地”的思路,力争把茶叶企业做大做强。

三、我市茶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我市茶叶产业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有一定的基础,但存在的问题比较突出,制约了我市茶叶产业的持续发展。

一是我市茶叶产业的发展在全省排名靠后。从规模、产值、效益等几个方面来看,处在全省的落后位置,据了解,在全省14个市州排名倒数第二,只略胜于永州市。

二是我市茶叶企业“小而全”的情况比较普遍。许多茶叶企业种植加工一应俱全。据了解,我市比较有规模的12家茶叶基地中,除红仑春茶叶公司和碧源春生态农业公司外,均建有小型茶叶加工厂,其中羊鹿茶叶公司有两个,按每个小型茶叶加工厂年制茶10吨计算,加工能力明显过剩。所建的茶叶加工厂,大多数时间在闲置之中。在这些茶叶基地中,规模较大的是羊鹿茶叶基地,拥有1000多亩茶园,而其他基地,则多则100亩,少则50-60亩,很难形成规模生产经营效益。

三是茶园的综合利用率不高。几乎所有的茶叶企业、基地只在春季采茶、制茶,其他季节则没有生产和加工,粗茶大多以低廉价格被市外茶企收购。就茶叶加工而言,只在春季制作毛尖等高档名茶,其余部分的茶叶没有充分利用起来,导致茶园综合利用和利润率低。

四是我市没有形成区域公共品牌,品牌管理存在缺失。我市茶叶产业虽有好品质,也有好品牌,但只享受了茶叶鲜叶加工和粗加工环节的微薄利润。现在品牌很多,但比较分散,如前所述,我市每个茶叶企业(基地)都有一个品牌,但没有一个母品牌和商标,没有形成我市的茶叶公共区域品牌效应。更没有相应的管理和认定机制,一些企业虽然注册有品牌,但没有经过绿色食品和质监部门的认证,故无法参加名茶评比和茶博会等展示活动,导致所创立的“名牌”“待字闺中”,就是曾经在我市乃至全省有影响的“韶峰”品牌,亦被一家企业购买后陷入债务纠纷,被法院冻结,至今无法再行使用。

五是茶企“抱团”合作意识不强。全市茶叶企业都规模小,实力弱,科技创新能力和市场应对能力不强,产品除少量销售高档茶外,多以销售半成品为主,企业之间在采茶、加工、销售等方面没有相互协作的意识,还有许多茶企有“小富即安”的思想,不太愿意加大投入,扩大规模,提升企业品牌。

六是湘潭茶企“龙头”、“拳头”作用没有充分体现。湘潭目前没有一个茶叶的龙头企业,由于各茶叶企业都是“小而全”,每个茶叶企业都难以成为全市的龙头企业,无法起到领军作用。

七是政府和有关部门对茶叶产业的支持弱、投入少。由于湘潭茶叶不是农业的主导产业,尚未形成“一县一品”的茶叶产业发展格局,故无法进入省里“笼子”,省有关经费扶持很少。与此同时,我市对发展其他经济作物的投入有所偏重,政策支持也比较到位,而对茶叶产业的投入、支持相对太少,据了解,近10年来,我市对茶叶产业的投入几乎为零。与此同时,我市还没有出台有关支持茶叶产业发展的政策与规划,也缺乏对茶叶产业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的相应机构。在茶叶企业的融资方面,也遇到不少困难,我市许多茶叶企业他们的贷款只面向农村信用合作社,且利息很高,到商业银行贷款,由于没有固定资产作抵押,银行不予受理,而且商业银行的贴息贷款每年都受额度的限制。再有是虽然每年市县区都召开银企对接座谈会,但银行不愿与茶叶企业对接。融资问题成为制约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瓶颈。

四、对策和建议

通过调研,我们认为湘潭茶叶产业的发展既有可观的前景,又有持续发展的潜力,更有强势发展的后劲,是一个值得大力发展、振兴的优势产业。因此,我们特提出如下建议:

(一)切实加强领导,明确发展定位。根据湘潭茶叶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市的发展定位应是做精、做优要将振兴湘潭茶叶产业作为振兴湘潭乡村战略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作为农业产业振兴的一项重要举措。市、县要加大对茶叶产业的支持扶植力度,并且制订长远发展规划,建立健全长效投入、扶持发展机制,即政府的农业切块经费、乡村振兴项目经费、精准扶贫资金要适当向茶叶项目倾斜。设立湘潭市茶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对重点茶园进行扶持。

(二)加强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在湘潭县、湘乡市、韶山市建立扦插苗圃基地,实行定点、定种、定向繁育,为我市良种推广、品种改良提供优质接穗和种苗。鼓励茶企通过反租倒包、土地流转等形式建立生态茶叶良种和绿茶种苗培育基地。
  (三)培育龙头企业,建立产业集群。利用湘乡水府庙库区和湘潭县超美库区作为茶叶发展招商引资的主要阵地,积极引进省内外知名茶企业与本地企业联合,合理规划茶叶企业布局,扶持中小企业做优、做精、做强,推动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构建有龙头、有骨干、有集群的产业发展格局。同时,积极推行“大龙头 小龙头 农户”、“公司 业主 农户”、“公司 专业合作社 农户”等基地联建产业化经营模式,建立健全生产者、销售者、投资者紧密联结的利益分配机制。要大力发展生态茶园、家庭茶园(庄)、茶旅游山庄等,重点扶持一批茶企业、茶庄主,形成“以旅游带茶叶,以茶叶促旅游”的良性互动、共同发展新格局,努力做精做优我市的茶叶产业。

(四)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整体形象。品牌凝聚人气,品牌代表形象,品牌创造财富。目前,茶产业已经进入品牌竞争的时代,必须增强品牌的竞争意识。实施品牌战略,是发展茶产业的必由之路。我市应着力打造1至2个在国内有影响的品牌,可以借助湘潭“伟人故里”的品牌效应,结合湘潭伟人、名人较多的实际,抓住红色旅游契机,打造伟人、名人茶叶品牌,创建我市的茶叶品牌,将“韶峰”打造成我市的重点区域公共品牌,以茶叶品牌彰显伟人故里红色文化特色,使湘潭茶文化与湖湘文化有机融合。在创建湘潭区域公共品牌“韶峰”的基础上,所有企业的品牌都在“韶峰”的旗下运作。加强同省内外名茶产地的联系。集中力量打造强势品牌,做到统一品牌、统一质量标准、统一包装规格、统一对外宣传;真正形成规模优势和品牌效应。
  (五)适应市场需求,推进转型升级。把工作重心从注重面积扩张,转移到注重精深加工上来,转移到注重市场开拓上来,以精深加工和市场开拓为两大支点,促进茶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一方面,从高档茶生产向中低档大众茶生产转变。树立大众茶不等于低档茶、大众茶也可以做成品牌茶的观念,以市场为导向,扩大消费群体,充分利用夏秋茶资源,生产面向广大群众的“大众茶”,在大众茶中做出名牌和品牌,形成茶产品的梯次结构,提高茶叶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围绕提高产品品质做文章,通过强化科技支撑,实施“科技兴茶”,推进茶叶无公害、绿色、有机生产,提高产品品质。

(六)强化科技支撑,增强发展后劲。充分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鼓励茶叶企业针对产品加工产业技术瓶颈开展研究攻关,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联手,以技术入股的形式参与产业化经营,促进技术资本、智力资本的优化组合,要大力引进和培养茶叶科技人才,为我市茶叶产业的持续发展注入智慧动力,增强发展后劲。我市可将如前所述的湘潭籍茶叶专家请聘回来,担任我市茶叶产业发展的技术顾问。与此同时,组建我市茶叶产业科研服务的专家团队,一方面对我市茶叶企业(基地)的负责人、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茶农”进行定期培训,另一方面向茶叶企业提供最新的茶叶产业发展技术和信息,再是指导茶叶企业解决生产、加工中的现实问题,为茶叶企业的发展解决后顾之忧。

(七)加强统一规划,实行科学管理。要加强全市茶叶产业的统一规划、统一科学管理。成立协调我市茶叶产业综合运作、生产、加工、销售的茶叶产业协会,成立指导湘潭市茶叶产业发展的领导小组,在湘潭市农委下设茶叶产业办公室。茶叶产业协会作为民间组织负责茶叶标准的制定、品牌认证等工作,茶叶产业办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则负责全市茶叶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茶叶产业资源整合和投入政策的制定,对全市茶叶企业进行宏观指导和系统管理。与此同时,尽快建立湘潭的茶叶市场,如长沙以香妃茶为主打,建立了“百里茶廊”,就值得学习和借鉴。

(八)合理产业布局,打造示范园区。根据湘潭的地域优势,做好“两山”、“两库”文章,在韶峰、仙女山和水府庙、超美库区建设茶叶生产片区。与此同时,实行“三园联动”,在县(市)乡镇建设一批现代生态茶园,在一批村组建设标准化示范茶园,鼓励农民建设具有休闲、观光和赏茶、品茶效应的“微庭园”。

 

上一篇:关于非洲猪瘟防控的几点建议         下一篇:湘潭“吨粮田”建设的成功实践与
版权所有:湘潭市老科学技工作者协会 备案号:湘ICP备18014771号-1 技术支持亿度网络

湘公网安备 4303020200124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