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禾喜作寿礼,情系天下粮仓
——全国劳模李罗斌向崇敬的老师贺寿记
“我今天还是90前,过了明天才是90后。”院士一句幽默的话,给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接待室带来欢乐的气氛。
8月8日,也是农历的7月初8,立秋降几度,还是高温天。劳模心情激动,起了个大早,因为明天就是他崇敬的老师袁院士90大寿,只要提前去祝寿就有较足的时间交谈。他约定了助力团的吴力科、何刀山、刘术及湘潭电视台李玥晔采访小组一行七人赶在院士上班前到达,等候院士的亲切接见。
他精心准备献给老师的生日礼物,就是从中试基地拔了几蔸含苞待放的壮禾,裹着泥巴用塑料袋装好,让老人亲眼看到新品种新技术的新希望,这比什么礼物都能激起院士喜悦的情绪。
自中国打响杂交水稻种植第一炮,李劳模就融入到院士的阵营之中,30多年来,院士曾37次深入泉塘子农技站检查指导工作,频繁的接触使俩人建立了师生般的深情,一辈子李劳模称袁院士为老师。在老师九十华诞之时,献上自己亲手种植的新品种壮禾,比麦琪的礼物更有内涵。
院士第一眼看到壮禾就露出了笑容,他要助手彭玉林把禾蔸一根根数,一穗穗看,劳模提高嗓门向院士汇报了用新品种、新技术试种的全过程与当前长势喜人的情况,院士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伸出大拇指,饱经风霜的脸上绽放出内心的喜悦:“不错,不错,双季晚稻单产能突破1000公斤,就要给你重奖。”
“这不但能解决中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对人类也是较大的贡献。”劳模笑着回答。
“那是,那是,你不愧是劳模。”院士认同劳模的说法。
“我的试种目标是一季稻1100公斤,双季晚稻单产1000公斤,朝着这个目标,我会认认真真抓好每个生产环节,为袁老师争光!”劳模表态说。
“好,好!我感兴趣的是双季稻,如果单产突破1000公斤,请农业部来验收,如果有800公斤就请省里验收,反正泉塘子我是会亲自去看的。”
听到院士对泉塘子高看一筹的说辞,劳模感激地回答:“谢谢您,泉塘子有今天,享了您的福,离不开您的指导与关心。”
交流时达半小时,细腻的秘书辛女士劝老人家休息2分钟,先喝点水。
“没事,没事,继续讲。”他似乎在与知已交心,毫无倦意。随即,劳模向院士说明了湘潭电视台采访的来意,院士风趣地说:“呵,美女记者,你问。”
“院士,您 好,湘潭中试示范基地是您亲自题名,您认为做得怎样?”小李抓住了采访时机,直奔主题。
院士:“湘潭示范点很不错,每次高产都出在湘潭。”稍憩后接着说:“湘潭属湖南中部,田园环境也很好,劳模的工作很不错,湘潭发展农业,呱呱叫!”他略带吃力的感觉又一次伸出大拇指。
小李:“十九大会议期间,总书记亲自对您说‘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里,你是怎么想的?’”
院士:“总书记的嘱托,既是鼓励,也是鞭策,我们要继续发展粮食特别是水稻生产,这样才能把饭碗掌握在自己手里。”
稍停片刻他忧心地说:“现在种田的青壮年少了,大都是老人和妇女,粮价是百价之基,高不得,低不得,何时才能出台一个政策,高价收粮,刺激种粮积极性,平价供应,保证市场稳定啊!”
院士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境界让人更加敬仰。
小李:“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人们追求吃得好,您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院士:“现在人们并不满足吃得饱,要吃好,所以要进行战略调整,既要高产,又要品质好。但我认为产量还是第一位的,只有高产,才能讲好,中国14亿人,耕地只那么多呀!”
辛女士做了一个暂停的手势,访谈已达40分钟,院士要休息了,小李似乎也达到了采访的目的,笑着说:“谢谢院士,祝您生日快乐,健康长寿。”
劳模提议:明天就是袁老师九十大寿,让我们陪他老人家合个影吧。大家很高兴,并请袁院士坐着,大家站着,老人家执意要站在一起,在他身旁的我稍搀了一下,全场人紧紧拥簇老人周围,拍下了这张院士和湘潭人亲切的合照。
我们送袁老回到院士办公室,趁着老师高兴,劳模又恭请他为泉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题词“发展高硒大米,助力乡村振兴”,字迹工整,清晰有力。
这次活动让我们走近情系天下粮仓的世界杂交水稻之父,也让我们更加景仰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
湘潭市老科协农业分会 吴力科